国网乐山供电公司驻甘孜白玉“电力天路”工程生活纪实

2014-05-22 15:00 来源:51网 分享到:

嘘!一声嘹亮的哨声打破清晨的寂静。早上7点,在海拔3200多米的高原上,凛冽的寒风刺骨。天刚蒙蒙亮,刘团长又吹响了起床哨音,工作人员开始三三两两起床洗漱,准备吃早餐。这样的营地生活日复一日已经持续了100多天,早已被时间观念极强的刘团长安排得井然有序……

高原炊事班

在甘孜州白玉县德沙村偶曲河旁,有一处营地,它是“电力天路”甘孜白玉110千伏输变电工程指挥部驻地。蓝白相间的板房,庄严且坚韧。在驻地里,有一群可爱的人,可称得上是这里每个人的“衣食父母”,他们就是炊事班。

刘团长是炊事班的主要负责人,年过五十,祖籍山东,大家都亲切的叫他老刘,老刘的脸上已明显看出岁月的琢痕。在这里,一日三餐,作息时间,食材采购,重大活动的饮食安排等生活事务都由他全权掌管。炊事班共5人,4男一女,平均年龄三十岁左右,最小的才20岁,其中有两个还是门卫。5个人包揽了营地六七十号人的饮食工作。平日里工作很平淡,却与施工人员的体力消耗相差无几。洗碗、涮筷、烹饪,这些平日里司空见惯的小事,在海拔3200多米的高原上却不那么容易。老刘告诉我们,伙食团的每一个人都很幸苦,每天工作都是满负荷的,除了睡觉,其余时间基本都是在厨房里忙碌。

由于海拔高,气压低。食材的烹饪正常加温已不能满足需求,高压锅成了必不可少的烹饪器具。无论是米饭还是肉类,亦或是面条鸡蛋这样易加工的食物,都需要高压锅才能熟透。每道食材的烹饪,都得经过好几道工序。水,也是伙食团的重要资源,老刘把它看得格外贵重。在藏区,由于天然用水可能含有包虫等大量细菌,食堂用水包括日常饮用一律都得用采购的桶装矿泉水。因而节约用水变成了老刘老生常谈的话题,他总是叮嘱食堂以及每个工作人员,一定不要浪费水。

每逢重要节日,老刘带领的伙食团总是忙的不可开交。给大家改善伙食是一件值得欣慰的事情,可对于伙食团的几个小伙子们来说,他们的任务却不简单。几大桌的饭菜需要他们比平日里更加的忙碌,还得抓紧时间。几个小伙子分工明确,倒也利索,老刘不需要操太多的心,他只需要布置下桌椅板凳就行了。看着大伙儿高兴的吃着饭菜,伙食团的每个人早已忘却劳累,也跟着大家一起乐呵。

打细算

每次采购食材,老刘总会引发一场“大战”。高原上,菜比肉贵,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。新鲜的,是老刘与卖菜老板娘的价格战。

上午刚吃完早饭,老刘顾不上歇息,又得开始采购当天的食材。他必须快速买好,赶在10点钟前回来把午餐的食材准备好。食堂采购只有一部皮卡车,每天都要城里来回跑好几趟。六七十人的饮食、用水,都依赖着这部皮卡车。县城的蔬菜供应有限,老刘必须提前给菜贩打电话订购。长期合作,使他与菜摊主的关系搞得很融洽。但即便这样,也不能打消掉老刘精打细算的心思,每次都避免不了一场价格的争战。毕竟姜还是老的辣,老刘用他半辈子的人生历练和智慧告诉摊主,这些蔬菜只值多少钱。高原上的蔬菜基本都在6元以上,老刘每次都能让老板娘让出一元左右。半小时后,食材采购完毕,老刘又开始急匆匆赶回营地。

克勤克俭的老刘还准备了几个木桶,用来盛大家吃剩的事物。值得赞美的是,在高原上,大家都深知事物的贵重。木桶里吃剩被倒掉的食物很少,老刘不舍得弃之,便把他送给营地旁的四郎会计家养牲畜用。四郎是村上的会计,也是本次“电力天路”协调办的一员,这样既能不浪费食物,又促进了大家与周边藏民的良好关系。老刘的小算盘,可打得真精啊。

素搭配

由于是高原地区,这里的饮食搭配尤为重要,它决定着大家是否能够在保证身体机能的同时安全施工。老刘告诉我们,每天伙食团都会想方设法更换饭菜伙食,保证两荤两素一汤,让大家既能补充能量也能摄取足够的营养。高原蔬菜缺乏且价高,因而大家相反更喜欢吃蔬菜。

中午12点,又到了午餐时间。当天午餐是炒莲白、土豆丝、烧鱼、红烧肉,酸菜粉丝汤。高原上,蔬菜种类不多,六七种菜反复轮回。午餐是大家的最爱,不仅饭菜可口,而且营养均衡。每过几天,老刘还会安排采购一些苹果,给大家补充维生素。遇到工作人员不能赶回就餐时,老刘总会提前把饭菜给他们预留好,放到电饭煲里保温,让工作人员回来也能吃到热腾腾的饭菜。老刘细腻的心思,让这里的每一个人都感受到了家的味道。

派人驻扎昌台

已是五月天,低海拔地区艳阳高照,温暖怡人。但在海拔近4000米的昌台,却依旧大雪纷飞,寒冷刺骨。昌台地区是本次“电力天路”施工难度最大的地区之一,乱石滩,大雪山,气候变幻无常。而在一个月前,由于种种原因,昌台指挥部还没有食堂。工作人员甚至只能在外面的小餐馆就餐,吃着熟悉却又陌生的味道。

为了解决昌台指挥部就餐问题,刘团长毅然从白玉项目部调拨一名炊事员过去。然而,调走一名炊事员后,却给白玉项目部伙食团的工作增加不少压力。炊事员实行轮岗制,每隔一星期换一个人。一个炊事员,要包下十多个人的工作量,提水、买菜都得靠自己。在昌台,狗多早已出名,炊事员出门买菜都要随身携带一根棍子,以防野狗扑身。因而老刘对每一个轮岗炊事员的安全问题都很担心,时常还会打电话过去询问。昌台的条件很有限,食堂也很简陋,饭堂设置在一个小小的帐篷里,这里,便是大家填饱肚子的地方。

食堂问题解决了,接下来就是伙食的资源运输问题。菜品等食材炊事员可以在昌台买,但生活用水和一些昌台没有的食材还得从白玉指挥部运送过去。由于只有白玉县城有一个饮用水供给站,所以每隔一两天老刘都要安排人运送生活用水和一些补给品过去。白玉去往昌台的路途较远,道路崎岖不平,对于运输任务,也是一个不小的考验。昌台伙食团的问题虽然暂时得到了解决,但老刘却依旧没有放松下来。作为主要负责人,整个过程的通畅进行,还需要他来领导保障。

偶曲河畔的炊烟还在袅袅上升,老刘依旧忙碌在食堂的每一个角落。几个小伙子挥铲握勺满脸洋溢着笑容,与他们几个月的朝夕相处,让老刘觉得他们就好像是一家人。对于他来说,家既是他的全部,也是他的一部分。老刘说,每当看到轮岗回家的工作人员坐上车时,泪水早已在他的眼里打转。只是心里由衷的那种责任感告诉自己,这里需要他,白玉—也是他的家。(作者 邹世进 刘发樑)

编辑:QY001

相关新闻

名企展示推荐

更多>>
51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© 2013 All Rights Reserved.
蜀ICP14000428 互联网新闻登载服务许可川新备13-000057